頸淋巴結清掃術是整塊切除頸部淋巴組織及周圍的脂肪、肌肉、神經、血管等,簡稱為頸清掃術,它一直是廣泛被應用的較主要的治療頸部轉移ai的方法。
頸淋巴結清掃術適應癥
口腔、口咽、下咽、喉、頸段食管ai、涎腺、鼻腔、副鼻竇、耳、頭面部皮膚等部位的ai,其原發(fā)灶已被控制或切除干凈,無遠處轉移,無全身禁忌癥,其頸部出現以下情況時,應行傳統(tǒng)頸清掃術:
1、臨床上有明確的頸淋巴結腫大(某些無淋巴結被膜外侵的小淋巴結及分化好的甲狀腺ai例外)。
2、以進行過頸淋巴結切除或切取活檢,病理證實為轉移ai的病例。
3、頸部淋巴結轉移ai經木艮治性放療后未控或覆發(fā)的病例。
頸淋巴結清掃術不適宜人群
1、伴有全身性疾病、不能耐受手術者。
2、局部有感染灶、不適宜手術者。
3、原發(fā)灶不能切除干凈(肉眼不凈)或不能被控制。
4、已有遠處轉移。
5、頸部轉移灶不能肉眼切凈(如已向深部侵犯頸椎)。
手術操作步驟
1.體位 平臥,肩部墊高,頭向后仰并偏向對側,床頭向上傾斜15°~20°
2.切口 切口方式有幾種,可用“7”字形、“L”形或雙叉形切口。
3.皮瓣分離 皮瓣分離范圍一般向上超過下頜骨下緣約2cm,向下至鎖骨,向內超過頸中線至對側二腹肌的前腹,向后達斜方肌前緣。將皮瓣分別向上、下、左、右翻轉,縫合固定在相應部位組織上。
4.解剖頸動脈鞘,切斷結扎頸內靜脈 沿胸鎖乳突肌前緣下方切開深筋膜,切開頸動脈鞘,游離頸內靜脈,切斷并結扎,近心端貫穿縫扎一次,注意避免損傷位于后方的迷走神經、外側的膈神經及外下方胸導管(右側為淋巴導管)。
5.清除淋巴結 將已分離切斷的胸鎖乳突肌、肩胛舌骨肌、頸內靜脈連同頸動脈鞘的前壁及其外側壁向上翻轉,自下向上,自內向外的整塊分離,清除頸前和肩后三角區(qū)內的淋巴結和脂肪組織。頸橫動脈(起自鎖骨下動脈)及肩胛上動脈的各分支可分別結扎切斷。清掃直至下頜骨下緣時向前過頸中線,向后至斜方肌前緣,將肩胛舌骨肌于舌骨的附著處切斷,在下頜舌骨肌淺面自上向下清除頦下區(qū)淋巴結和脂肪組織。
6.頜下三角區(qū)處理 在下頜骨中點下方1cm處,分離、結扎并切斷面動脈及面靜脈,注意保護面神經和下頜深支,從舌骨附著處切斷二腹肌和莖突舌骨肌,注意保護舌下神經。向下牽引頜下腺,在頜下腺前側顯露頜下腺導管,切斷,結扎。先從口腔底,舌骨后肌的淺面向下剝離淋巴脂肪組織、頜下腺及被切斷的二腹肌后腹和莖突舌骨肌。然后再轉向后側,向后剝離至腮腺,沿下頜角切除腮腺下極,在腮腺內切斷頸外靜脈及面后靜脈的分支,間斷縫合腮腺殘端。
7.解剖頸外側區(qū) 將胸鎖乳突肌和二腹肌在乳突的附著處切斷,在胸鎖乳突肌前緣顯露和切斷上方的副神經,注意保護迷走神經的近端。切斷莖突舌骨肌在莖突的附著處,連同已切斷的胸鎖乳突肌和二腹肌一并向后牽開,從后面分離頸內靜脈,高處結扎切斷頸內靜脈。在二腹肌后腹的上緣結扎切斷面動脈,連同包括胸鎖乳突肌、肩胛舌骨肌、二腹肌后腹、莖突舌骨肌、頜下腺、腮腺下極在內的大塊淋巴結和脂肪組織一并切除。
8.關閉切口 沖洗傷口,仔細止血,置放引流,縫合切口。
注意事項
1.術中應注意保護頸總、頸內、頸外動脈和迷走神經、膈神經,避免損傷。
2.如與甲狀腺葉全切除同時進行,可先行甲狀腺葉全切除術后再行頸部淋巴結清掃術。
3.切口內如無積液或引流液極少的,可在術后24~48h內拔除引流管,引流管部位如再發(fā)生積液,多為淋巴漏,可穿刺抽液或再次置放引流物引流,一般均可治療好。
4.應用抗生素,防治感染。